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江山烈士浴血捐軀 受世人尊敬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一江山戰役發生在浙海,面積僅一點二平方公里的一江山。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清晨八時開始,在艱苦危險孤立狀況下;一江山守軍在司令王生明帶領下,同島一命,堅守崗位;七百二十餘勇士,面對共軍彈如雨下,平均每分鐘五百發砲火轟擊,毫無懼色,奮戰至終,壯烈殉國,戰役至一月二十日,共進行六十一小時又十二分鐘。

  一江山烈士英勇守土,贏得美國的尊重,民主國家領袖美國總統艾森豪特別委請美國援華軍事顧問團團長蔡斯,慰問弔唁一江山地區司令王生明遺眷。艾森豪並警告:中共攻擊一江山將是「解放臺灣」的序幕。艾森豪籲請國會,為因應危機,美國國會應授權使用美軍保衛臺灣與澎湖,並協助自由中國( 中華民國) 重新部署外島兵力,加強防禦能力。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二十五日及一月二十八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與參議院針對艾森豪的報告,先後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美國國會臺灣決議案》(The U.S. Congress FormosaResolution),授權美國總統使用美國武力保衛臺灣、澎湖與相關領土。
二月九日,美國參議院以六十四比六票,批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三月三日,中美雙方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換文儀式,條約正式生效。
  一江山戰役中,美軍顧問團成員一方面目睹中共已具三棲作戰能力;另一方面以一江山彈丸孤島,在共軍的全力攻擊下,國軍鬥志高昂,不斷反擊。戰況較美軍經歷的韓戰,激烈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扭轉美對國軍的整體態度,幫助極大。由戰役結束後僅四日,艾森豪政府即提出國情咨文,可見一斑。
  艾森豪國情咨文通過後,美國第十八戰鬥機聯隊軍刀式噴射機,由菲律賓與琉球移駐臺灣。美國第七艦隊司令蒲賴德等官員也陸續抵華,商討應變計畫,經雙方密切磋商,共同合作,成功撤退大陳軍民,重行部署外島防務。《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後,同年十一月間,美國正式在自由中國成立「駐臺美軍協防司令部」,臺灣防務更形鞏固。
  一江山烈士浴血捐軀,恰恰印證了美國對華白皮書上的一段話語:「若中華民國政府欲對抗共軍與其土地政策,而自立於不敗之地,則其政府的首要對策,亟應自力更生,勵精圖治,他人實無法越俎代庖。」是以,一江山官兵寧死不屈的奮戰精神,不僅徹底翻轉白宮對中華民國的觀望態度,更贏得美國人民對國軍一
致讚譽與敬意。
  數年當中,我與盟國合作並共同進行多項演習,聯合作戰日臻進步,國軍再穩固住海、空優勢。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中共鑑於強行攻佔一江山的慘痛教訓,及國軍士氣高昂,遂未敢輕易發動登陸作戰。在國軍堅守臺、澎、金、馬下,國家自立精神、文化傳統、民主制度塑造養成,有此正氣無畏的貫注,才能持久不衰,在歷史轉捩時刻,英雄們流盡鮮血,捐棄生命,才保有自由、民主的走向與延續以迄今日。(王鏡宇/一江山戰役六十周年籌備會執行長‧文史研究者)
 

(點閱次數:1323)